中華新聞記者協會主辦,國泰金融控股公司、中華民國新聞通訊事業協會協辦的「2018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今(4日)上午10時整,在台北市濟南路1段71號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綜合大樓1樓視聽中心舉行盛大頒獎典禮。本屆頒發獎項平面網路媒體類(含攝影)4名,廣播類5名,電視類7名,總共16名,各獎項將可獲頒獎金新台幣一萬元及獎座一座。
主辦單位中華新聞記者協會理事長袁天明表示,文創產業是 21世紀最夯的產業,也是行政院致力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中華新聞記者協會為了配合政府政策,鼓勵新聞從業人員對於文創產業作優質的報導,自2012年創立此獎項,今年已經是第七屆舉辦,所謂「七年有成」,在國內環境日益艱辛,仍然不忘初心,堅持舉辦下去,這點頗為難能可貴。在此要特別感謝國泰金控蔡宏圖董事長,由於國泰金控的大力贊助,讓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獎項能夠持續舉辦並發揚光大。
袁天明指出,台灣素來擁有中華文化的豐富底蘊,以這種軟實力來發展文創產業,特別具有優勢。前幾年台灣文創產業雖然蓬勃發展,但目前已陷入停滯,期待在產官學通力合作下,未來能夠扭轉乾坤再創新猷。
文化部文創發展司陳悅宜司長在致詞時表示 ,文創產業在台灣來講是個起步的產業,非常的辛苦,相信大家在採訪的過程中,都看到文創人的血跟淚,也看到文創人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不願跟現實低頭,而且充滿理想,透過媒體的報導,可讓他們精神科感動很多的人。她在文創發展司三年多的時間,發覺企業界支持文創的不多,他們去投資科技、太陽能等,但對文創似乎很陌生。文化部日前積極架構了金融環境的體系,讓文創業需要資金募集時,文創司可以作個最好的媒和橋樑,其實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他們的發展是徬徨的,很多人是個人工作室如夫妻同學或者爸爸與子女等,所以我們在正積極推動文化內容策進院(簡稱文策院),希望這個新會期在年底之前能夠通過, 未來文策院設置條例三讀通過,屆時在產業面的部分,產業文化內容IP的開發,一直到國際的拓展,整個產業鏈的生態環境,會有文策院去推動,跟文化部去深耕泥土,文化泥土的這一塊豐厚我們的文化內容,而未來透過文策院行政法人而不是公家機關身份,它在國際上更走得開、更能夠走得遠園。總之,文創是條很艱辛的路,需要大家來支持。
評審團主席世新大學蔡念中教授表示,文創涵蓋的範圍滿廣的,作一個新聞從業人員,應該從哪一個角度來報導?何種觀點及創意思考,進去報導的主題是相當重要的,另外,文創產業能不能夠成功?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跟我們人類日常生活的關聯性,如果文創產業無法獲得一般人共鳴的話,那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這是我對新聞從業人員的一點建議,希望文創獎能夠長長遠遠的走下去。
本屆得獎名單如下:
電視新聞報導類
(一) 民視新聞于凡、許敬柔、鍾心怡、陳信諺、陳威余、陳盈竹、郭文海、葉家君、李建緯,得獎作品「台灣文創產品系列報導」。
(二) 非凡電視台新聞部鍾惠晴、許聿恭,得獎作品「大山背的創業小巨人」。
(三) 中天新聞台彭心一、賴麗櫻、周聰裕、盧松佑,得獎作品「影視「劇」變 新媒體崛起」。
(四) 中華電視公司新聞部張書堯、張書銘、蘇瑋婷,得獎作品「台灣經驗到北京」。
(五) 三立新聞台郭雅慧、楊淑芃、張逸民、黃琡雯、魏國旭、王明輝,得獎作品「從在地到國際-台灣原創力」。
(六)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TVBS) 方念華、藍家慶、蕭湘怡、張志旻,得獎作品「大稻埕 迪化街新傳奇 有他起轉」。
(七) 年代新聞專題組施怡、吳宣儀、丘馨文、林筱凡、洪藜恩、彭志華、詹皓帆、林天佑,得獎作品「台灣文創向前衝」。
廣播新聞報導類
(一) 正聲廣播公司台中廣播電台吳春滿、謝佩津、陳靜安,得獎作品「綠活生態 共生智慧」。
(二)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臺東分臺胡美足、徐恩容、林睿鵬,得獎作品「多元平台 原鄉文創新風貌」。
(三)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彰化分臺劉文珍、黃麗如,得獎作品「家業、事業、志業~虎尾毛巾產業的興衰起落」。
(四) 漢聲廣播電臺洪漢明(睿鳴),得獎作品「與時代對話-烽後」。
(五)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潘雅娟、王思云、吳志濱,得獎作品「哪來的巧手–Pulima藝術節編織原民文創新頁」。
平面新聞報導類
(一) 中央通訊社羅苑韶、鄭景雯、汪宜儒、江佩凌,得獎作品「文化+」。
(二) 商業周刊編輯處尤子彥,得獎作品「老台食變身潮商機」。(三) Ettoday新聞雲張妤瑄、林明瑋,得獎作品「設計師忙什麼」。
平面攝影報導類
(一)中央通訊社謝佳璋,得獎作品「藝術走跳老彰化 熱情串接人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