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話鄉村振興」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活動系列之1

by miltonyuantm

涉縣旱作石堰梯田5月22日獲聯合國糧農組織授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榮譽

「太行山上話鄉村振興」兩岸記者豫冀行聯合採訪活動,5月24日河北第一站參訪河北南部位處太行山的邯鄲市涉縣旱作石堰梯田,5月22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義大利羅馬舉行2023年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授證儀式,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是被新認定的4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一。
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東南部的井店鎮、更樂鎮和關防鄉三個鄉鎮,涵蓋46個行政村,總面積204.35平方公里,是當地先民通過適應和改造艱苦的自然環境發展並世代傳承下來的山區雨養農業系統,是北方旱作石堰梯田典型代表。
據史料考證及農業考古發現,核心區王金莊村的旱作梯田始建於大元庚寅年(1230年),距今已有790多年的歷史,期間用石頭壘堰築起了1.2萬畝的旱作梯田,由8萬餘塊土地組成,石堰長度近萬里,有中國第二萬里長城之稱。

宏大的石堰梯田景觀創造出了獨特的山地雨養農業系統,保存了大量重要農業物種資源。 據調查,梯田核心區王金莊村保留農業物種26科57屬77種包括171個傳統農家品種。

涉縣是中國核桃之鄉、中國花椒之鄉,其品質聞名遐迩。除花椒、核桃外,梯田中還出產小米、玉米、大豆、黑棗等農林產品。在脆弱的生態環境里,當地人們通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文化多樣性的傳承,使不斷增長的人口、逐漸開闢的梯田與充滿智慧的農耕技術長期協同進化,在缺土少雨的北方石灰岩山區實現了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人們充分利用當地多樣化的作物與品種資源,形成了藏糧於地的耕作技術、存糧於倉的貯存技術和節糧於口的生存技巧,有力保障了當地人們的糧食安全、生計安全和社會福祉。
在政府脫貧計劃輔導及支撐之下,重新拾回該地區當年農村生機,進而推廣有機耕種,並設立種子銀行收集保存在地原生五榖雜糧優良品種 171種,以備永續發展,創建新的農業經營,結合文創及網絡直銷,增加農民收益,已見成效。

河北十大最美古村鎮更樂鎮大漥村

大窪村是用石頭,在懸崖峭壁上築造的村落,村內古建築保存完好,富有特色,2016年8月被評選為「河北十大最美古村鎮」。
大窪村素有「石頭王國」之稱,位於涉縣更樂鎮東部,三面環山,一面臨河,因北側青陽山與東西兩峰相連,如同展翅欲飛的鳳凰,古稱「鳳凰窩」,又名「大窩村」,全村面積7平方公里,共117戶、328人。
大窪村依山就勢矗立在孔子峰下,是用石頭在懸崖峭壁上築造的村落,被譽為「太行山裏的布達拉宮」和「太行石頭村」。2016年8月被評選為「河北十大最美古村鎮」,12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明朝嘉靖年間,有一戶張姓人家,因逃荒隱居於此建村,至今已傳28代,全村無一戶外姓,是典型的家族式村落,戲稱「一窪不容二鳥」,張家人依漫山石頭搭房壘屋、放驢種田,充分體現出「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
大窪村最大的特色,就是石頭多,無處不在的石頭,是主要的建築材料,如今村內石頭屋一座接一座、石頭路一條接一條、一家一崖、一戶一峰、院搭院、房趕房,構成了一座原始的石頭堡壘。大窪村的標誌性建築「石頭立交橋」,據說已有5百多年的歷史,它是全石結構的獨拱橋,除石頭外沒有其他建築材料;一張黎明的晨光,配合兩頭馱婁口的毛驢照片,榮獲國際攝影大賽金獎,因此此地也成了攝影愛好者,捕捉鏡頭的最佳地方了。
近年來,政府輔導利用其山區又臨溪流的特性,整治溪流為親水生態廊道,鼓勵農村青年返鄉創業,成功打造成為生態旅遊。大窪村為實現鄉村振興,乘著「全域旅遊」正興時,開始了古村落的蛻變之路,村民自己辦起了農家樂、民宿,每逢節假日外地來的遊客絡繹不絕,讓村民實現了就地就業、就地創業、就地致富、就地幸福,村民生活富起來。
大窪村自建民宿度假區帶給村集體年收入達30多萬元人民幣。
大窪村古蹟很多,有龍王廟、關帝廟、奶奶廟、河間縣令張志斌故居、陽信縣典史張士賓故居等。村內社火裏的「賽戲」有戲劇活化石之稱,被評為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元宵社火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窪村內隨處可見古老的木雕龍頭、脊獸、精細磚雕等歷史遺跡。
大窪村自行利用優越的自然環境,在村後規劃設計了占地20000多平米的高端精品民宿度假區「望山居」,每逢週末節假日遊客如織,一房難求,日均接待遊客千餘人,今年五一長假景區內每日遊客更是突破一萬人。

文:魏宗德 圖片:姜震勇 陳玉鈴 鄭淑惠

你可能會喜歡